长门弃妇(双重生)(将以色事人写到了极致)

1. 长门弃妇(双重生),将以色事人写到了极致?

元代的文学评论家萧士赟,在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中,有过这样一句评点:

太白之诗,其旨出于《国风》,往往寄兴深远。欲言时事,则借古喻今。此诗虽言汉武之事,而意则实在于明皇、王后也。

对于萧士赟的这个说法,小编是表示赞同的。《妾薄命》的主旨思想,就是要借汉武帝的事,来“攻击”杨贵妃。

分析

想要搞清楚一首诗,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读这首诗。所以,咱们先把《妾薄命》的原诗再重新读一读:

汉帝重阿娇,贮之黄金屋。咳唾落九天,随风生珠玉。

宠极爱还歇,妒深情却疏。长门一步地,不肯暂回车。

雨落不上天,水覆难再收。君情与妾意,各自东西流。

昔日芙蓉花,今成断根草。以色事他人,能得几时好。

分析《妾薄命》

这是一首标准的“乐府诗”。抛开本诗的立意不谈,但就这首诗的艺术水平,并非是李太白的佳作。诗歌缺少了李白的洒脱与豪迈,多的是几分凄切与矫情。

咱们先看诗歌的第一句,“汉帝重阿娇,贮之黄金屋。”关于这句话不必要太细致的解释,就是讲述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“金屋藏娇”的故事。不过,我想说的是,那个重视阿娇的人不是汉武帝,而是幼年刘彻,“童言无忌”的少年心性而已。真正长大成人后的刘彻对阿娇始终没什么感觉。

“咳唾落九天,随风生珠玉。”这无非就是在说阿娇的地位高,身份尊贵。连她的“唾液”都能够变成玉珠。真心地说,这句话并不唯美,甚至让小编还感觉有些恶心。李白用了他一贯喜欢的夸张,但夸张里面的比喻实在是缺少美感。

接下来,李白开始写汉武帝和阿娇之间的婚变“宠极爱还歇,妒深情却疏。长门一步地,不肯暂回车。”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阿娇因为好妒忌而最终失去了汉武帝的宠爱,就算是汉武帝到了长门宫门口,都不愿意去看看阿娇(这里的李白应该是用了长门买赋的典故)。

婚变继续往下走的话,那就是离婚了。“雨落不上天,水覆难再收。君情与妾意,各自东西流。”这一句既没有夸张比喻,也没有用典故。就是把汉武帝和阿娇的结局说了出来——覆水难收,各奔东西。

“昔日芙蓉花,今成断根草。”一句是作者在比较阿娇的前后变化,昔日的她是美丽多姿,吸引人的,可如今却成了无依无靠,枯萎了的“断根草”。

最后一句“以色事他人,能得几时好。”是李白所要解释的一个主旨,他在告诉那些试图“以色事人”的美女,这么做是无法长久的。人终归有年老色衰的一天,凭借姿色是靠不住的。

李白在这首诗里写到了陈阿娇的遭遇,她的遭遇是不幸的,以色事人是靠不住的。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,李白是还有其他东西写在里面的。

李太白的深意

李白在《妾薄命》中,除了要写陈阿娇之外,还要借此来攻击“杨贵妃”。而诗中有些话,写得也并非是陈或者杨,而是写得他自己。

就拿“昔日芙蓉花,今成断根草。”这句话来说,李白很明显是在写自己的“不幸”。曾几何时,他李白也是唐玄宗的“贵客”,一时风头无两。

他当的是唐玄宗的供奉翰林,专门给皇帝写诗。那个时候的他,能叫高力士给他脱靴,杨贵妃给他研磨,也算得上是大唐文艺界的芙蓉花了。

可好景不长,他就遭到了放逐。因为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,这些人常常在玄宗皇帝耳边说李白的不好。这就让李白彻底失去了唐玄宗对他的喜爱,变成了“断根草”。

其实,李白的诗要远比李白的人“高贵”得多。李白的诗歌把任侠、豪迈、不畏权贵、向往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但他的人,对于权力的追求,对于进入政治核心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。甚至说,只要能够获得朝廷的赏识,李白会心甘情愿地给皇权当奴仆。

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人,他既瞧不起那些给皇权做奴仆的人,同时自己却期待着做皇权的奴仆。他在诗中不止一次地说自己对功名利禄看似浮云,可他的人生,却总是在为得到上层阶级的关注而苦心经营。

李白的做法是盛唐文人的一个常用手段。借不争而争,借无求而求,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尽快地得到统治阶级认可,希望可以一步登天。

所以说,一个苦心经营渴望一步登天的李白,他的人远不如他的诗高贵。

我们读《妾薄命》,能够看到有大量的篇幅都是在写陈阿娇荣宠之后的凄凉。与其说这是李白在同情陈阿娇,倒不如说李白是在舔舐自己的伤口。

人们在读《妾薄命》的时候,觉得这是李白对“弃妇”的同情,个人不敢苟同。且不说李白其人并非那种“悲天悯人”的个性,单就诗歌的整体口吻,也丝毫看不出来同情。

我并没有从诗歌中看到同情,不过我从诗歌里看到了伤感与诅咒。

伤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,诅咒是他写给杨贵妃的。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这首诗背后的意思,李白其实在说。

我李白曾经也很辉煌,结果却倒霉了,不被皇帝喜欢了。不过不要紧,那个害得我失宠的杨贵妃,你总有年老色衰的一天,到时候就该你倒霉了。

结语

《妾薄命》表面上是在写以色事人,尤其是大篇幅的都在进行“荣宠”与“凄凉”的对比。

简单看上去,这是在写汉武帝与陈阿娇的事。可如果仔细读下去就会看出来,这是在写唐明皇、杨贵妃、李白三个人之间的故事。

李白先是得到李隆基的赏识,后来又被弃之不用。在李白看来,李隆基这么对他,是杨贵妃的“枕边风”吹的。而他的不幸也像极了《妾薄命》中的陈阿娇,一朝荣宠如芙蓉花,一朝失意似断根草。

在诗的最后,李白也没有放过让他不幸的杨贵妃。还不忘调侃杨贵妃一句“能得几时好。”

长门弃妇(双重生)(将以色事人写到了极致)

2. 历史上真实的冷宫生活是什么样的?

冷宫是皇帝的女人们最不想去的地方,一旦被打入冷宫就意味着这辈子与荣华富贵、地位权势彻底告别了。

不仅如此,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无异于被贬为庶人,不但失去了自由出行的能力,还要面对凄惨和阴暗的生活。冷宫的存在给本就等级森严的皇宫大院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。

冷宫并不是一处宫殿的正式名称,而是指三宫六院里那一些比较偏僻、破旧的老宫殿。由于皇帝不常去,所以这里就被用来安置一些失宠的妃嫔们。久而久之,冷宫就被当成宫里最不详的地方了,即便是大白天也是大门紧闭、暮气沉沉的感觉。

上至皇后、贵妃,下至淑妤、昭仪,后宫里任何女人都对冷宫的存在讳莫如深。在历史上,被打入冷宫的皇后或者妃嫔并不少,但能够走出去的寥寥无几。比如历史上汉武帝的原配皇后、孝武皇后陈阿娇,也就是“金屋藏娇”的出处。陈阿娇是汉武帝刘彻的表姐,她的母亲是汉武帝的姑姑。

陈皇后因为年老色衰、膝下无子的缘故,丧失了汉武帝的宠信。后来,汉武帝为了打击外戚集团,便找借口把陈皇后废了,贬入长门宫居住。偏僻的长门宫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冷宫。

不知道是不是汉武帝“克妻”,他的陈皇后、卫皇后都先后被废除,宠妃李夫人年轻便去世,另一位宠妃钩弋夫人因为“子弱母壮,必乱天下”而被汉武帝下令处死。

不过,哪怕是后宫妃子犯了比较严重的过错,一般也不会被处死(除了极少数例子),最多就是被被打入冷宫。

在冷宫里,皇妃的生活和坐牢没有差别,不但要忍受孤独、寂寞的生活,甚至连基本的出行活动都要受到限制。在这里,她们无法与家人联系,只能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等着皇帝来赦免自己,可是皇帝早把她们忘了。

一旦妃子被打入冷宫,那么她的家人或多或少也要受到牵连,在朝廷当官的外戚会被罢免,拥有爵位的外戚会被废除,这就是世事无常。

公元前7年,汉朝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汉成帝刘骜在宠妃赵合德的寝宫里暴毙,疑是因为酒色过度。汉成帝晚年专宠赵飞燕、赵合德姐妹,并把自己的原配皇后许平君打入了冷宫。

许皇后因为耐不住冷宫的凄惨生活,又和权臣淳于长关系不太清白,最后被朝廷赐死。

汉成帝刘骜在赵合德的寝宫暴毙,可把赵合德给害惨了。后宫早就不满赵氏姐妹作威作福,纷纷起来揭发赵氏姐妹的罪恶。

赵合德不愿意到冷宫里去过苦日子,于是自杀身亡;赵飞燕靠着汉哀帝刘欣的保护,才没有受到惩罚。

6年之后,汉哀帝突然暴毙,赵飞燕失去了靠山,被王太皇太后废为庶人,让她去给先帝守陵一辈子,也相当于永久打入了冷宫。

赵飞燕是当年汉成帝的第二位皇后,过惯了锦衣玉食,哪里能吃得了这个苦头。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美人、孝成皇后赵飞燕在守陵期间也自尽而亡,当时才30岁出头的年纪。

此外,历史上周朝周幽王的申后、明朝万历皇帝的王恭妃、天启皇帝的李成妃都被打入了冷宫,下场均十分凄惨。真正能够从冷宫里走出来的十不存一,妃子们要么是孤独终老在里面,要么是被人害死在里面。因此,所有的妃嫔哪怕是皇后,也对冷宫一直谈之色变。

3. 诗词里面最伤感的一句诗是什么?

我觉得最伤感的诗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。暗恋有暗恋的伤感,弃妇有弃妇的伤感。诗人的敏感多情,农民的辛苦劳作,孤儿的彷徨无依……太多的人有太多的伤感,可见人生百态。

1.弃妇诗

长跪问故夫,新人复何如?

将缣来比素,新人不如故。

汉代弃妇遇到前夫是必须跪在他身边,问他新婚状况如何,这真是让人气从心头起,怒向胆边生。问新人如何,竟然以她们织布的速率对比,把她们人看作机器,可见地位低下,真是使人伤感不已,愤怒不已。

士之耽兮,犹可说也。女之耽兮,不可说也。

女也不爽,士贰其行。士也罔极,二三其德。

我并没有辜负自己的誓言,你却轻易地将我丢弃。爱情的付出不平等,如何结束更是完全不平等。

2.思妇诗

自伯之东,首如飞蓬。岂无膏沐?谁适为容!

女为悦己者容。我所爱的人征战沙场,不知何时能够归家,我日夜忧心,又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化妆呢?想化给他看他却不在身旁呀。

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

征夫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回到她的身旁,与她白头偕老恩爱不移。

3.爱情诗

须作一生拚,尽君今日欢。

爱情诗中有太多伤感的诗句,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的求而不得,“去似秋云无觅处”的怅然若失,“一寸相思一寸灰”的柔肠百转,“似此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”的追求,“一生一代一双人,争教两处销魂”的分离。

但我觉得最感伤的反而是这首艳情诗,古代礼教如此严格防范,但仍然有女子知道爱情会给她带来多大的不幸,仍不顾一切地想要和他在一起,这样的决绝,这样绝望的勇敢,充满伤感。

4.人间百态

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

白居易《卖炭翁》语浅情深,劳动的艰苦跃然纸上。
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

杜甫的仁人之心,推己及人,在乱世中仍不忘心怀天下。真是诗人伤感的心灵所发的大志愿,所许下的最好的愿望。

将与地下父母,兄嫂难与久居。

《孤儿行》中失去父母,独自面对社会风雨的伤感。过去曾有多美好,失去之前是无法明白的。家庭破裂,兄长为了生计,以及其他的原因,比如维护小家利益,便随意磋磨弟弟。生活艰苦,亲情幻灭,伤感无以言表。

夜深忽梦少年事,梦啼妆泪红阑干。

回忆之前生活,与现在的清冷生活的强烈对比。曾有千金买笑,现在也不过空床垂泪。

芙蓉入面柳如眉,对此如何不泪垂。

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泪相和流。

《长恨歌》

恨的到底是什么呢?千般宠爱到底敌不过自己的性命,临到头了不过是救不得罢了,还要将史官的责骂扛在肩头。

还有,丝毫不能表露的怨,仿佛那宠爱便是需要生命与爱情来偿还的。

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。

《桃花扇》中桃花零落,扇底飘零。

红颜未老恩先断。

深宫中蹉跎了多少如花美眷的生命与岁月。女子依附于男方的宠爱而活,丝毫没有自我价值。

揉碎桃花红满地,玉山倾倒再难扶。

《红楼梦》中的尤三娘,因为所爱之人的退缩,拔剑自刎来证明清白与爱意,香消玉殒,美人薄命。

5.悼亡诗

重过阊门万事非。同来何事不同归。

空床卧听南窗雨,谁复挑灯夜补衣。

那是曾以为能陪伴自己一生的人,怨她离去,伤她离去。她曾经所有都奉献给了自己,为何不能和他共度漫长的生命呢?痛苦无法言说。

怪来醒后傍人泣,醉里时时错问君。

思念已经入骨,平时的克制在醉后完全决堤,原来我还是如此的想念你,原来离开并不等于忘却。

惟愿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。

你成曾经为我付出一切,我只能在失去你的漫漫长夜中想念着你。

4. 被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阿娇为何会被废?

楔子:金屋藏娇犹在耳,长门弃妇话凄凉。元光五年七月,汉武帝废黜陈皇后,命居长门宫,朝野震动!昔年的山盟海世、恩爱缠绵,转眼成空……

汉武帝废除陈阿娇的后位,无论从皇室的脸面,还是后宫朝廷的稳定,废后都是慎之又慎的大事?汉武帝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?当我们抽丝剥茧之后,就会发现这是汉武帝的必然抉择!

一、金屋藏娇:浪漫背后的政治交易 汉·班固《汉武故事》:“……长公主嫖抱置膝上,问曰:‘儿欲得妇不?’胶东王曰:‘欲得妇。’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,皆云不用。末指其女问曰:‘阿娇好不?’于是乃笑对曰:‘好!若得阿娇作妇,当作金屋贮之也。’”

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浪漫传说“金屋藏娇”。故事的主人公有三个:

长公主:刘嫖,汉景帝的姐姐,封馆陶公主;

陈阿娇:馆陶公主之女;

刘彻:即汉武帝。

汉武帝作出“金屋藏娇”的承诺后,便与陈阿娇定下了婚约,这个婚约,改变了整个大汉王朝。

实际上,刘彻只是陈阿娇的“备胎”,或者说,他只是馆陶公主的“备胎”。原本馆陶公主属意的是太子刘荣,如果嫁与太子,就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荣华富贵。

然而,刘荣的母亲、颇得景帝宠爱的栗姬,因馆陶公主常送美人于景帝分宠,心怀怨恨,拒绝了这门亲事!眼光毒辣、敢于投注的王美人,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,主动讨好馆陶公主,这才有了“金屋藏娇”的浪漫传说。

馆陶公主是窦太后的爱女,也是景帝唯一的嫡亲姐姐,在景帝一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,从此,馆陶公主和陈阿娇全力支持刘彻。

而此时,栗姬又做出了几个错误的决定。《史记·卷四十九》景帝尝体不安,心不乐,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,曰:“百岁后,善视之。”栗姬怒,不肯应,言不逊。景帝恚,心嗛之而未发也。

最终,景帝对栗姬心生恶感,废去太子刘荣。

汉景帝共有十四子,除太子刘荣外,其余十二子,哪个背后没有势力支撑?刘彻的优势并不明显,他之所以能够登基为帝,馆陶公主及阿阿娇的支持是关键所在。

并且,武帝登基之初,政见与窦太后不合,若不是太后深宠陈阿娇,武帝几乎有失位之险。是陈阿娇从中幹旋,缓和二人关系,才打消了窦太后废帝的心思,让汉武帝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!

故陈阿娇是汉武帝登基的最大功臣!

二、巫蛊之祸:陈阿娇被废后的序幕

元光五年七月,汉武帝废去陈阿娇的皇后之位,朝中却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。一则,武帝威权日重,二则,陈阿娇多有错处。

其一,陈阿娇沉陷巫蛊之祸。巫蛊之术,源于上古,异常恶毒。巫师作法之后,将木偶人埋于土中,身上或扎针,或作符咒,对某个对象加以诅咒。被咒者必然会有灾祸上身。据说效果非常灵验!

在封建王朝时代,人们认识自然的知识有限,对巫蛊的作用深信不疑。但是对于皇宫来说,行巫蛊之事却是被严令禁止的。而且这种事情,当事人根本无法自辩。

其二,陈阿娇嫁与武帝多年,却无所出。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,卫子夫进宫不久便有身孕,不久便生下了太子刘据,其后又为武帝生育了三个子女。这说明武帝的身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12年未生育,那么肯定是陈阿娇有隐疾。

12年无子息,在“无后为大”封建社会是无法被容忍的,更会影响朝政的稳定。

其三,陈阿娇出生于帝王之家,母亲是景帝的姐姐,外婆是太后,自小身娇肉贵、性格蛮横,而且又自恃于汉武帝登基有大功,恃宠生娇。

武帝登基的前12年内之所以无子,是因为陈阿娇掌控后宫,不允许汉武帝碰其他的宫女和妃子。如果皇宫女子有身孕,便加以残害,这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讲是无法容忍的!

这三点,是汉武帝废掉陈阿娇皇后之位的直接原因。

三、外戚之祸:汉武一朝的权力诅咒

事实上,陈阿娇并不是唯一被武帝废掉的皇后。数年后,时太子刘据的母亲卫子夫、后来追封为皇后的李夫人、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相继被害。

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,这四个皇后的被废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,但归根到底,还是汉武帝与外戚的争斗、利用、制衡与打击。

汉朝饱受外戚之害,开国之时吕后专权,吕氏一族飞扬跋扈,刘氏几失天下!所以其后的皇帝,对外戚保持高度的警惕性。只要外戚威胁到了皇权,必然会遭受武帝的打击与压制。

卫子夫背后,是太子刘据、兄弟卫青、包括外甥霍去病,他所担心的,就是卫氏在军队和朝廷中的影响力。卫子夫自尽后,汉武帝将卫氏一族几乎赶尽杀绝,势力连根拔起。多亏卫青与霍去盖病去世得早,不然肯定会遭受残酷的打击。

汉武帝在临死之前还要将钩弋夫人赐死,就是怕她将来影响到昭帝临朝执政。而且,汉武帝临死前,将后宫所有生育过子女的女子全部杀害。

汉武帝对外戚的提防,达到了疑心生惧的地步,在他眼里这些外戚都是会影响皇位潜在威胁。对于自己的舅舅田宰相田蚡,汉武帝也没有留情,多亏逝世得早!但汉武帝也没有放过他,田氏一族在汉武帝的无情打压下,不复煊赫。

陈阿娇不仅仅是皇后,她的背后,有母亲馆陶公主的势力,有窦太皇太后的影响,窦氏亲族子弟势力,遍布朝中,陈氏堂邑侯府多年经营,根深叶茂,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威胁。

所以,汉武帝最终废去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!和卫子夫是否进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!

卫子夫从进宫的那一天,就决定了她悲惨的命运!换另外一个女子,下场也不会有区别!

那么,汉武帝真是冷血无情、残忍好杀被害人吗?陈阿娇被废,并没有打入宫中诏狱,而是居于长门宫,一切用度均按皇后侍奉。

陈阿娇逝世后,以翁主之礼,和馆陶公主葬于窦太后一侧,不远处即汉文帝的陵墓!这个男人,终究在心底为陈阿娇留下了最柔软的一块!

结语:“若得阿娇作妇,当作金屋贮之也“?不知道汉武帝在临终前,有没有记起自己当年的承诺,有没有后悔过自己的杀伐之烈!也许,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无奈吧!

5.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?

“三种境界”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《人间词话》之二六,原文如下:
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"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"此第一境也。"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"此第二境也。"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"此第三境也。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。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,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。

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,历来有诸多解读。而实际上,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:“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”,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,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,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。

所谓“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”,早就在事业、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。

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,句子出自晏殊的《蝶恋花》:

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

“独上高楼”,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,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。“望尽天涯路”,因为视角高出常人,发现了知识如海,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,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。

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、学问、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,却感觉无从下手,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。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、对自己的冷静认识。在这一境界中,学者对如天地苍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。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,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。

而第二阶段是苦心钻研学问的状态,也是为事业拼搏、思考的状态。句子出自柳永的《凤栖梧》:

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

认识到世界的广博,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,于是奋力追求,极尽所能,为了破除迷茫,而孜孜以求,身心为之疲惫而不悔。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完全让人忘却了求学过程中的疲惫,让人沉迷其中,不可自拔,憔悴于身,满足于心。

在孜孜不倦,舍生忘死的追求下,终于达到了学问、事业的另外一个阶段。出自辛弃疾的《青玉案》:

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

在长年累月的辛苦追寻中,终于实现了自身认知的突破,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成长。但是这个阶段也并非就是最终境界。这种类似于顿悟的感觉,不过是在长期地努力中,终于在博大的知识海洋中发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而已。

经过了如此漫长痛苦的三个境界,也只是刚刚知道:“我知道我该干什么了。”以后的方向,以后的求知,都从这一刻走上了合乎求学者,求业者的正途。学问之路,越走越宽。

这是“悟道”的释然,是对目标的确认,是追求目标的开始。

“三境界”的真正可贵在于“思考”,无论是成就事业,还是成就学问,只有通过谦虚地求学,大量艰苦地奋斗,才能灵犀一闪,发现自己未来真正的方向,成就自己的人生。

“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,这第三境界并非事业或学业的最高成就,而仅仅是指通过不懈地努力,发现了自己要追求的层面到底在哪里。

找到宝藏的方向,和找到宝藏同样甚至更让人欣喜,因为那个正确的方向后面是无尽宝藏的希望。

孔子说:“四十而不惑”,大致相当于第三个境界,一个人到了中年,对未来有了确定的方向,但并未真正成就,而“不惑”之前的迷茫、刻苦追寻,大致相当于前两层境界,这些阶段都是漫长甚至痛苦的,换来的是“不惑”的人生开朗。然而,这也仅仅是个开始,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到了五十,也许在认识上能更近一步,还只是也许吧。对人生的领悟,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。

你看,这三重境界说在哪里都适用的。但是有一点,第一层境界起点就是很高的,而最后一层境界不过是真知或者说正确方向的起点,即便到达了这层境界,未来也不过才敞开大门。

所以,王国维的这三重境界只是人生、学问、事业中间一个比较关键的从博杂入专业,从粗疏入精致的思想转换过程,并不是整个人生。

一家之言,欢迎指正评论。

喜欢请点赞并关注,谢谢。

免责声明:本文作者:“作者”,版权归作者所有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信息贵在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@88.com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。
(88)
九爷豪宠小宝贝(南萧霍九枭的小说名叫什么
上一篇 2023年12月04日
暂无数据
下一篇 2023年12月04日

相关推荐

返回顶部